无人机通过机载卫星模块的天线接收信号,由专用芯片处理后将数据传输给飞行控制器,从而完成自身定位。对一般消费者来说,卫星信号来自两个维度。首先是卫星数量,它决定了无人机卫星模块已启用的协议下,能够接收到信号的卫星数量;那么其次就是卫星信号的质量,它决定了卫星信号的强度和精度。
你的无人机能否“钉钉子”还是随风漂移,都得靠它。卫星信号质量差还会导致无人机把返航点记录到几百米外~~ 于是便发生了新手常见的惊呼:“啊!失控啦”、”无人机不受控制”、“我都没操作它自己动”。
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两点展开来说说。丢星如何发生的?如何避免丢星,还有大家最关心的丢星后怎么办?
丢星如何发生的?
1、在无人机附近,几乎所有明显高于无人机起飞点的障碍物,都可以遮挡和劣化卫星信号。包括但不限于高楼、山谷、狭窄的建筑之间等…
新手想驾驭下图这种环境,还是洗洗睡吧~~~
(OsitaLV供图,这种环境只有纯姿态模式加飞手的细腻操作才能活下来)
2、无线监控图传,各类发射塔,高压线等干扰卫星模块接收信号。
3、无人机干扰器、干扰枪的直接1.2~1.5G无线电功率压制。
(消费级无人机上几乎垄断存在的U-BLOX M8030芯片。对了这里单独唠叨一句,不是用了M8030芯片就叫M8模块。只有原厂附带周边电路和EEPROM的封装才能称为M8模块,缺点就是贵…)
(大疆 御 AIR 卫星模块电路的部分,同样采用U-BLOX原装M8模块)
对了,这里顺带说一下各位飞友比较关心的北斗卫星支持问题,其实早在七八年~ 不少卫星芯片都已经内置了北斗协议,只是因为当初北斗卫星数有限且组网尚未完成,消费级无人机基于稳定的考虑,屏蔽了北斗协议。
ETC看官:那我要抬个杠,难道说已停产的DJI inspire 1在2016年的硬件就支持罗?
(对的,DJI inspire 1 的卫星模块芯片同样支持北斗)
现在大家知道了,并非是硬件上不支持~~ 纯粹软件屏蔽掉协议而已,根据需要随时可以启用。到目前为止,市面上的消费级无人机产品,绝大部分依旧只启用了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协议,但随着北斗组网已经完成,越来越多无人机都将开启北斗定位。
(谁不想在景区惹事后,被无人机干扰枪来上一发? 如何避免丢星?
1、选择空旷开阔的区域飞行,无人机放飞点具有大于至少130度的开阔角。
2、避开机场、发电厂、变电站、铁路、发射塔、人员密集点等。(高铁500m范围内为禁飞,也有无人机反制措施)
3、避开党政机关、和标志性建筑物,发达地区普遍有安装无人机干扰器。
4、卫星到9颗以上,信号满格再起飞。
(卫星数少,且质量不佳)
为什么以前不丢星的地方,现在不行了?
首先是地球自转导致的卫星位置变化,同一地点的卫星信号强弱并非永远不变的。其次是周边无线电环境的变化。
(如果地球是平的,就没这些事儿了)
那,丢星后怎么办?
分以下情况:
视频播放器
彻底飞丢以后,回放你的飞行记录并记录下最后的卫星坐标,这时候就该请奥维地图上场定位,然后还楞着干嘛?赶紧跟着导航去啊。
题外话,不是一定丢星或信号质量差无人机才会飘:
在无人机完好的情况下,大风和磁场干扰,也能导致在无操作情况下大幅度机体移动,有姿态球的机型比较好分辨是否遭遇大风。但根据一般经验,只要无杆量输入情况下H.S>2,无人机就已经产生严重位移,下降高度或返航才是明智之举。
消费级无人机的卫星定位是室外飞行必不可缺的,它也是用来区分玩具和无人机的重要标志,具备自主定位和导航的飞行器一般才能称之为无人机。但不是所有起飞点都具备良好的卫星信号接收条件,只能期待技术的进步让无人机的导航系统更加先进,而目前已实用化的无卫星导航系统就包括:
1、高分辨率带视觉里程计的导航系统,虽然依然无法解决夜里两眼一抹黑的问题,但成本最低可行性最高。DJI 的Inspire 2和高巨创新的MARK,都有部分应用。而道通智能的EVO II则技术更加激进,直接支持300米内的无卫星VIO返航,虽然对用环境还有诸多限制。
2、运动捕捉+激光辅助定位,精度够高~ 但仅限于室内和固定场景,需要提前部署和调试校准,费用不低。
3、INS惯性导航可以完全无惧风雪雨雾,适合任何场景导航,只是器件价格目前依旧高昂。
只要图传流畅,飞机电量充足,优先通过爬升和飞离当前区域来避开干扰,卫星信号是有可能恢复的。
如果离家距离远图传还卡,电量又不足,这时候建议开启飞机录像,让无人机可以缓存视频,并且尽量停靠在有明显标识物的平坦区域(最好周边无人,减少被人拾取的概率),方便丢失后寻找。同时如果你不算慌乱的话,有重要的素材还可以在迫降过程中完成传输到本地。
西安实景建模.倾斜摄影.三维建模.西安航拍公司